在这一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再次表明了其对于临床治疗的执着信念:要获得满意的疗效,了解患者远比掌握某种治疗技术更为重要。为避免被误解,作者强调了,她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否定治疗技术。包括她自己成为治疗师的过程,就是不断磨炼技巧的过程。
作者的衷心希望是:如果人们过于热衷于寻求聚焦症状、指南性的“实证治疗”,也就是想要寻求一种快速治病的所谓“葵花宝典”,并且这种宝典可以实证,并且更快捷。作者指出了这样做可能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新手治疗师无处查到那些来自实践的、具有珍贵临床经验的、关于个体心理治疗的文献。
作者坚决反对撇开患者***特主体性死搬硬套那些所谓实证治疗技术的教条主义。因为有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1、有时候就算两个人的主诉完全一致,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对甲有益的东西也可能恰恰对乙是有害的。2、一些具有统计学样本意义的治疗方案,对某些症状相同的个例一定有效。
关于以上作者表达的是其对于“治病”还是“救人”的思考。以病症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还是以患者这个人为中心。我理解为,如果以病症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可能会陷入那种治疗师的胡搬乱套,治疗师变成了权威,而心理治疗理论反复强调,病人才是自己问题的权威。
所以,一个名叫GOLDFRIED的心理zj****也指出了治疗环境对心理治疗技术的影响。比如,包括我们的来访者在内,很多人希望在短程内解决问题作为治疗目标。这显然并不是很多治疗师的能力范围及职业追求。在这里我想到的是,相比较北上广大城市来说,像我们天长这个小地方,心理治疗环境对治疗技术影响也是很大的。很多的来访者,因为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和怀疑的态度,他们希望一针见效,包治包好。他们能够接受的好像多是四次以内。而很多情况下,恰恰是第五次才是咨询的转折点。
作者提出了一种发生在心理治疗培训讲授过程中的“倒置”现象:1、培训者要点传授自己偏爱的技术给受训者,而没有教给他们如何掌握这门技术并在何时何地可以使用。特别是,他们常常过度强调采用这个所谓治疗措施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不遵从的话,就是背离治疗,甚至无药可治。这什么意思呢?这好像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捕鱼的技术,但是这种技术过于神化且单一化。比如钓鱼,如果鱼不上钩,那是鱼的事情,不是鱼钩的问题,也不是钓鱼者的问题。
2、精神分析学派与其他学派的对比,在这方面更问心无愧之处在于,精神分析学派在患者选择上,有一个“可分析”的前提条件进行筛选,因此这些患者是“******适合”精神分析治疗的。
3、一些流派的治疗师,比如家庭疗法、格式塔疗法、理性情绪疗法、人本及其他疗法的治疗师凭借个人兴致竭力鼓吹某种理论。而理性的态度是: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技术应取决于患者的人格及异常心理而非治疗师的个人好恶。
4、作者再一次强调了本书的一个写作目的:探讨如何在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开展病案例分析。并且希望其他流派的治疗师能够与其自身的理论相结合,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5、作者解释说,自己并不认为精神分析疗法是帮助人们的***一途径,但是她相信,精辟的心理动力学案例分析可以为认知行为疗法、系统家庭疗法或其他任何疗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从三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这本书的写作将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依托。一是因为作者对精神分析理论能产生敏锐的共鸣。讲人话,就是我只讲我自己有感觉的东西;二是因为精神分析概念是我习惯使用的职业术语。讲人话就是我不***有感觉,我还会使用这个东西;三是因为我长期从事精神分析治疗工作。讲人话就是,我不***会用这个东西,而且我还用得很熟溜。
这一部分的***后一段,作者表达的是自己作为精神分析理论为主的治疗师如何处理与其他流派的关系问题:1、拿来主义。虽然自己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师,但是对于其他学派,比如家庭疗法、放松训练、心理教育、眼动去敏与思维重组、性疗法、药物疗法,或许多其他非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方法,也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视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治疗师对于患者特定心理问题的理解而定。2、聚焦患者这个人,治疗学派之间的互补性合作。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如果遇到束手无策之时,会转介给其他流派的治疗师,并且当其他治疗师的患者需要长期的、深入的精神分析治疗时,也会接受他们的转介。3、所有学派的治疗目的是力图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每一个患者,以提供***好的治疗建议。
基本目的
一、治疗师对案例为什么要进行心理动力学分析,讲出了四个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心理治疗的疗效;二是根据分析结果向医护人员提供适宜的指导或明晰对家属的告诫,以及适时转诊。第三个很重要,也是心理动力学分析的******目标,就是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为之制定***佳治疗方案。这里指出了患者寻求职业援助的初衷:治疗师在理解了患者个体***特的知识、情绪、感知和行为的方式,治疗师就能够有的放矢地针对患者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第四个是把心理治疗访谈过程中获取的琐碎信息,通过案例分析诠释其隐含的意义,这样做就能对患者的主观世界施加治疗性影响。
二、关于心理治疗目标:1、某些目标只能通过传统的、长期的分析治疗才能获得。因此对于那些受治疗限制的治疗师来说,这个过程会令他们望而怯步。2、事实情况是,疗程越短,治疗限制就越多,治疗师在治疗前对患者的假设就越重要。(我对于假设的理解:因为疗程短,咨询师没有时间收集更多的信息,没有办法走向更深入,通过过程得出结论,更多只能将可能性的结论前置,这就是所谓假设。)
三、作者强调传统目标的三个原因:1、试图为那些仍有条件做标准的、不受时程限制的精神分析治疗的治疗师提供取向性帮助;2、鼓励那些治疗条件稍逊的治疗师提取出那些在他们的工作中可能有用的东西;3、宣扬那些值得常常珍惜的心理治疗理念,因为出于经济和形势的压力,这些价值观正被一点点侵蚀、吞噬。
四、关于心理治疗目标、过程及结果评估的几个描述:1、精神分析治疗并不、也从未装腔作势地否认对患者作基本假设,或对治疗目标形成主观臆断。然后采取道德说教或将个人观点强加于患者。2、当我们谈论治疗进展时,应该是指治疗是否达到一系列治疗目标,而并非只考虑患者求诊时的症状是否缓解。3、有些患者从治疗一开始就采信了治疗师的观点,而另一些患者则在治疗过程中渐渐与治疗师达成认同。4、治疗目标应包括的内容:一是异常心理症状消失或缓解;二是内省力发展;三是自主感增强;四是认同感稳固;五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自尊心增强;六是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得到改善;七是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增加;八是爱、工作及对他人适度依赖的能力扩展;九是愉快与平和的情感体验增多。然后作者讲了一个研究观察的结果,当以上这些变化发生后,躯体变得更为健康,对应激的抵抗力增强。接着作者上面几个目标逐项展开了讨论。